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综合征候群,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PCOS约占女性无排卵性不孕的80%,临床表现有高度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不孕症、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低度炎症等。相关研究表明,PCOS可能涉及到的发病机制有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调控机制异常,同时还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
一、神经内分泌因素1.雄激素水平异常:临床研究显示雄激素升高是PCOS的一个主要特征,60%的PCOS患者都具有高雄激素的表现。目前,大多数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缺陷相关的脑回路改变已经在弓状核的神经元群中被发现。最近研究较多的两个弓状核群是kisspeptin/神经激肽B(NKB)/强啡肽表达的KNDy神经元和弓状核GABA能神经元。KNDy神经元负责脉冲的产生并且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的性腺类固醇激素反馈密切相关。
最近发现KNDy系统的调节与雄激素受体AR介导的活动有关。抗苗勒激素(AMH)的升高、神经内分泌驱动的雄激素过量与PCOS发展之间有明显联系。大脑中的AMH信号传导可能是推动PCOS病情发展的又一因素。动物实验表明,接触过量的AMH会导致母体神经内分泌驱动的睾酮分泌过剩,并减弱胎盘中睾酮向雌二醇的代谢,从而导致女性胎儿男性化,并在其成年期表现出一系列PCOS样生殖和神经内分泌特征刖。
2.胰岛素水平异常研究表明7%—10%的PCOS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其概率是正常人的6倍。胰岛素可直接刺激雄激素的产生,并增强CYP17α和其他激素生成酶的活性。在垂体水平也可刺激LH分泌,并与LH协同作用于膜细胞,增加雄激素的生物合成。高胰岛素可能通过增加雄激素水平间接影响下丘脑功能,进一步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异常。
3.促性腺激素作用异常研究发现,PCOS患者GnRH分泌异常,且患者垂体对GnRH的敏感性增加,最终导致垂体分泌过量的LH,卵巢间质细胞及卵泡膜细胞分泌过多的雄激素,导致无排卵的症状持续存在。
二、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高度聚集性是PCOS的一大特征,这提示遗传因素在PCOS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1.CYP17基因:CYP17基因编码抑制雄激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研究表明,PCOS患者的CYP17mRNA处于恒定状态,卵泡膜细胞上CYP17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
2.雄激素受体(AR)基因:低重复CAG通过提高AR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雄激素增多症的发生。携带rsA基因型位点的人群普遍有较高的LH/FSH比值,PC0M患者占比81%,提示携带rsA基因型的人群比携带rsG基因型的人群更易患PCOS。
3.SH基因BG:SHBG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17pl3-1p12),编码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多肽通过结合雄激素,特别是睾酮和雌激素来调节性类固醇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发现PCOS患者SHBG基因rsl、rs和rs次要等位基因频率较高,且POCS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SHBG基因是PCOS的候选基因。
4.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目前发现胰岛素基因的可变数串联重复顺序中存在PCOS的一个易患位点,而INSR酪氨酸激酶外显子编码发生基因突变时,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发挥,造成胰岛素抵抗,且该位点的多态性与PCOS患者的肥胖程度存在相关性。
5.人类抑制素(Resistin)基因:在PCOS患者中发现与体重指数(BMI)相关的Resistin基因的变化,提示Resistin基因可能与PCOS患者的肥胖相关。
三、环境与不良生活方式因素
环境中一些有*有害物质,特别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如壬基酚、有机磷/氯农药等进入人体,影响人体激素代谢。
供稿:王竞
图文编辑:胡志洁
联系我们:imps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