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以生殖障碍、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和精神问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育力,还对其孕期、远期及子代的健康造成影响。
诱发因素
肥胖肥胖者脂肪细胞膜上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故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而高水平胰岛素可使机体分泌过量雄激素,进而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展。
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发病于青春期、生育期,以无排卵、不孕和肥胖、多毛等典型临床表现为主;中老年则出现因长期的代谢障碍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典型症状
月经失调为最主要症状。病人的初潮年龄多为正常,但常在初潮后即出现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日~6个月)、经量少或闭经。少数病人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行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不孕生育期妇女因排卵障碍导致不孕。
多毛、痤疮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毛,以性毛为主,阴毛浓密且呈男性型倾向,延及肛周、腹股沟或腹中线,也有出现上唇和(或)下颌细须或乳晕周围有长毛等。油脂性皮肤及痤疮常见。另外,还可有阴蒂肥大、乳腺萎缩等。极少数病例有男性化征象如声音低沉、喉结突出。
肥胖病人中40%~60%的BMI≥25kg/m^2,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0)。
其他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病人可出现黑棘皮症,可出现局部皮肤或大或小的天鹅绒样、角化过度、灰棕色病变,常分布在颈后、腋下、外阴、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
并发症
妊娠期并发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怀孕后,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高。
远期并发症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因此易发展为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血脂代谢紊乱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
肿瘤持续的、无周期性的、相对偏高的雌激素水平和升高的雌酮与雌酮/雌二醇比值对子宫内膜的作用,又无孕激素拮抗,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
就医
青春期及生育期女性发现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样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通过体检查、妇科检查、血清激素检查等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青春期女性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稀发、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多毛、痤疮时,应及时就医。
育龄女性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性生活正常,但未怀孕者,应及时就诊。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卵巢多囊样改变,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生育要求或调经要求,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体格检查测定血压、确定BMI、腰围、臀围,了解有无高血压和肥胖,确定肥胖类型。
基础体温测定不排卵病人表现为单相型基础体温曲线,该检查对明确患者的排卵情况有辅助作用。
盆腔检查及超声检查可了解卵巢形态、包膜情况、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盆腔检査有时可触及一侧或双侧增大的卵巢。超声检査可见包膜回声增强,轮廓较光滑,间质回声增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卵泡围绕卵巢边缘,呈车轮状排列,称为“项链征”。连续监测不见优势卵泡发育及排卵。阴道超声检查较为准确,无性生活史的病人应经直肠超声检查。
内分泌测定血清雄激素睾酮水平通常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2倍,雄烯二酮常升高,脱氢表雄酮、硫酸脱氢表雄酮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清促卵泡素、促*体生成素血清促卵泡素正常或偏低,促*体生成素升高,但无排卵前促*体生成素峰值出现。
血清雌激素雌酮升高,雌二醇正常或轻度升高,并恒定于早卵泡期水平。
尿17-酮类固醇正常或轻度升高,正常时提示雄激素来源于卵巢,升高时提示肾上腺功能亢进。
血清催乳素20%~35%的患者可伴有血清催乳素轻度增高。
抗米勒管激素多为正常人2~4倍。
饮食控制包括坚持低热量饮食、调整主要的营养成分、替代饮食等。监测热量的摄入和健康食物的选择是饮食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限制热量摄入,选用低糖、高纤维饮食,以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精神应激、戒烟、少酒、少咖啡。家庭应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其能够长期坚持而不使体质量反弹。
运动运动可有效减轻体质量和预防体质量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