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一)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二)
整合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向(三)
综上所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极大地促进了个人所从事专业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社会繁荣,也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对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生水平的提高确实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分”已经到了尽头,靠无限的“分”已经解决不了医疗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难题,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会严重受阻,而且有可能走入歧途。怎么办呢?整合医学将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1.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有的疾病已明确了病因。但是,现在临床面临的多数疾病都没有明确的或惟一的病因。比如原发性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无法确定其真正的病因,它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要彻底了解和治好一种疾病,靠一个专科是很有限的,即便是单一的外伤,也会牵扯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变化。
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疾病是无法战胜或无法消除的,比如肿瘤、糖尿病等。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带病生存和提高带病者的生存质量。只重视单科治疗获得的生存质量可能很差、生存时间可能很短,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整合医学既是人类尊严的要求,也是人类不得不为之的转变。
3.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比如艾滋病、SARS、甲流。人类一时来不及适应或形成抗病能力,这已给人类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医生对这些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的病因及机制不甚了解,对诊断和治疗便束手无策。单一学科不仅背水一战而且杯水车薪,这就需要多学科联合应战。
4.随着人类老龄化的到来,比如在短短的50年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30岁以上。这比早前多活出的30多年,身体不仅与自然界的接触增多会发生变化,而且身体本身也会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变化。对于这些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变化,医学界并不知道、或并不完全了解,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共同认识,才能从诊疗中真正解决现在和未来因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前难以想象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问世,并在临床上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许多过去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但似乎继续向前发展已有很大困难,而且经典医疗技术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无法解决全部、全局或系统的问题,要维持医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医学知识与技术的整合。
6.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现实有关,而社会现实又引起大量心理问题。如果医生只了解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不解决心理问题,势必再医院也治不完或治不好这么多病人。
整合医学是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是医学发展历程中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观念的变革不能简单地视为是一种回归或复旧,而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加以整合;不仅需要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们将现存与医疗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不仅要以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以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的多元思维来分析问题,通过这种单元思维向多元思维的提升,通过这四个整合的再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整和合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整合医学应该译为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目前,整合医学虽然还未得到全面认同,但她也必将成为世界趋势、国际前沿。但是从事这方面研究也是一个严峻而复杂的课题。医学从合到分,中医西医都已经历了上千年,相比之下,中医稍慢,西医很快。将其整合如逆水行舟,难度很大。既要向传统理论挑战,又要向现代实践挑战,既要向权威学究挑战,又要向习惯势力挑战。人类医学知识的增长到现在已经相当庞大,而且正在且还将继续增长。这些知识中,何为主、何为次,何为因、何为果,何为先、何为后,何为真、何为假。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无论是分与合,数量越少越易,层次越低越易。但面对如此知识爆炸的年代或局面,哪些合?怎样合?值得广泛深入研究,要有科学的方法、历史的观点、前瞻的策略,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我们要大力宣传整合医学的优势,大力探讨不搞整合医学的危害,寻找整合医学的优秀典型,全面地、科学地改掉旧观念,形成新概念。在推进“整合医学”的宣传中,要从学理上阐释大而至宇宙天地,小而至人体本身,都是一个内部诸要素密切相关、环环相扣、节节联动的整体,由此要求医家不能只盯局部忽略整体,而应该全局在握、整体在胸。
医院血液内科简介
医院血液内科成立于年2月,是武威市重点学科,是我市一家专治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及其他各类型贫血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友病、脾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纤维化、骨髓坏死、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血液寄生虫病等造血与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网状系统疾病的专业科室。学科建设规模、学术技术水平属甘肃省先进水平。
科室有住院部专科病区、门诊、百级层流病房与骨髓移植病区、血液病中心实验室、细胞生物治疗中心5部分。住院部病区固定病床58张。现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正高职2人,副高职2人,中职7人,初职17人。其中临床医生8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有2人为血液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护理人员17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理师4人、护师10人、护士2人),实验室医技师3人(主任检验技师1人,诊断医师1人,检验技师1人)。科室拥有设备:CMIS型细胞医学图像分析2套,OLYMPUS—CX31、CX41、BX41生物显微镜各1台,国产普通光学显微镜2台,磁化光量子血液治疗仪1台,全自动凝血分析仪1台,心电监护设施4台,可控式电子输液泵4个,无菌层流病床2张,升降式采骨髓床1张,化疗药配送中心1个,专用采骨髓室1个。年接诊住院病人余人次,血液病中心实验室年签发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余份,专科门诊量2万余人次。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医院医院血液内科与血液病研究所(天津血研所、北京血研所、上海血研所)进修血液病专业,现已形成了一支带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预防及健康教育等全面发展的专业队伍。
科室开展多部位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细胞化学染色,骨髓血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病理学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寿命测定;溶血实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白细胞分离术、血小板分离术、红细胞分离术、红细胞置换与血浆置换、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SICC);分子靶向治疗血液肿瘤病;CIK细胞(免疫性T细胞、NK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技术;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与北京海思特医学检验中心(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分子医学中心)、广州·西安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开展流式细胞术免疫学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定性定量检测、JAK2/VF等突变基因检测、DNA-IgH基因重排检测,FISH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测定;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粒细胞与红细胞CD55、CD59评估。环孢霉素、麻醉药等血药浓度检测。并承医院及凉州区、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和周边金昌市、永昌县、内蒙古阿左旗、阿右旗、医院的血液病专科病人会诊工作。近年科内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第三*医大学学报》、《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医院学报》、《中医药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医研究》、《中华护理杂志》、《疑难病杂志》、《甘肃医药》、《甘肃护理》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4篇;科室主持完成科研成果10项,分别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武威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年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1项。血液内科年获医院核心医疗制度知识竞赛优胜集体二等奖。年护理部获医院星级护士站。年、年获医院先进集体奖。年、年、年连续三年病历展评获医院内科系第一名。
医院血液医院血液内科、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医院血液内科建立常年咨询交流与双向转诊关系。
科主任潘铭为二级主任医师,现为甘肃省卫生厅领*人才,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武威市医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常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会常委,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甘肃省抗癌协会理事,甘肃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甘肃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评委、血液病专业评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兰州大学、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甘肃省中医师承教育第一、二、三批市级指导老师。武威市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武威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威市血液病专业质量控质中心主任、专家组长。武威市血液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
地点与联系方式:
住院部17楼血液内科医生办公室,护士站,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
门诊二楼一诊区血液内科诊室。
潘铭赞赏所得50%属作者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