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多囊卵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检验人员精彩时刻,浅谈补刀重要性
TUhjnbcbe - 2021/8/22 15:05:00

作者

覃幸开

单位

医院检验科

前言

打过游戏的人,对补刀一定有深刻的理解,补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位玩家游戏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这样说,高水平的游戏玩家,必定是补刀的佼佼者。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案例,浅谈一下检验人员“神补刀”的重要性。也许你不经意的一次“补刀”会给临床医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佐证或改变临床的诊断,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案例一]

患者女,22岁,在校大学生,于清明节返校后不久出现腹部疼痛,疼痛持续加重未缓解,于年4月6日晚上23:00急诊入院。

血常规提示WBC:13.06×10^9/L↑,CRP:75.90mg/L↑,其余指标正常,AMY:65.00U/L,LPS:44.00U/L,HCG:0.mIU/mL↓。

肝、肾、心肌酶项目大体正常,腹部CT未见异常。排除各种引起腹痛的常见病因后,患者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门诊治疗回去后腹部疼痛再发,于年4月8日10时03分非急诊再次入院。入院诊断:胆管炎、胃炎。患者2次入院,腹痛病因未明?年4月11日,患者完善入院相关检查,粪便常规镜检找到肝吸虫卵,见图(1)。

图(1)

初步考虑急性华支睾吸虫病。很显然,临床医生并没有考虑到肝吸虫导致的右上腹痛,为了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联系临床后,患者随后转入感染科驱虫、抗炎、护胃、护肝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解除,肝区无叩击痛,住院8天,最终顺利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腹痛症状未再发。

[补刀知识延伸]

一次性大量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可引起急性华支睾吸虫病[1]。急性华支睾吸虫病,起病较急,症状明显。首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和腹泻,伴发热,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痛常阵发性加剧,有的可向右肩放射性疼痛,巩膜*染,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若患者体质差,救治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较少见,不容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常会导致漏诊及误诊,影响患者治疗。

[案例2]

患者女,27岁,首次孕检提示D-二聚体异常升高,超出正常参考值10倍有余,提示体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为了安全起见,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可悲的是,从孕早期到孕晚期,患者7次检验D-二聚体均升高。定期检测凝血结果见表(1)。

表(1)

第8次检验凝血功能,FDP、D-二聚体原始结果分别为:2ng/mL、ng/mL。由于D-二聚体FDP,将样本1:8稀释上机重新检测D-二聚体,结果为80ng/mL。

D-二聚体结果正常,患者体内并不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结合患者前7次的检验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电话与医生联系后,患者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不用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了。后续随访,患者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补刀知识延伸]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伴有一定量的凝血因子增加,D-二聚体作为判断血栓前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参考指标,其水平与产科DIC、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联。

D-二聚体异常增高,有时甚至居高不下,说明体内在不断进行纤维蛋白降解过程,这时孕妇和胎儿均处于危险中,孕产妇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产科DIC发生。如果孕产妇能够及时检查D-二聚体指标,将对病情预防、监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我们告知医生,因为检验人员的原因,当看到D-二聚体FDP的检验结果时,D-二聚体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同时,D-二聚体要与FDP同时检测,多重防护,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案例3]

患者男,75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解*色稀汁样便伴腹痛,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急诊拟“腹痛查因、胃肠功能紊乱”收入院。粪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人芽囊原虫,见图(2)。

图(2)

患者以腹泻、腹痛为首发症状入院,考虑再三,还是有必要告知主管医生,这是与主管医生沟通的若干信息。

医生:

人芽囊原虫是什么?大学时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

说实在话,作为检验专业的我,大学时也没有听说过人芽囊原虫,我也是前几个月去学习才认识了这个虫。

医生:

之前你们也有报告人芽囊原虫,但是患者并没有症状。

我:

人芽囊原虫属于条件机会致病原虫,致病性与患者身体情况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伴腹痛,患者以此症状入院,其病因可以考虑人芽囊原虫。

医生:

那该怎么治疗呢?

我:

甲硝唑或者其他驱虫药对症治疗。

医生:

非常感谢。

我:

不客气。

患者驱虫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建议门诊复查。患者从住院到出院仅用了两天,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检查。

[补刀知识延伸]

人芽囊原虫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部分感染者可无症状,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感染的虫荷有一定关系[2]。感染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亦可有黏液样或血样便,伴有腹胀、畏食、恶心呕吐等。

人芽囊原虫致病要同时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无症状且免疫功能正常者,无需过于担心。

[案例四]

这是笔者刚工作不久遇到的病例,比较遗憾,鉴于笔者当时知识水平欠缺,没有进行“补刀”,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患者男,26岁,肝胆胃肠外科门诊患者,血常规提示三系降低。PLT:24×10^9/L↓,HGB:49g/L↓,WBC:2.00×10^9/L↓,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随即入院治疗。

主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2月余”。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三系减少、网址红细胞绝对值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史:有长期的工业原料化学物品苯及衍生物的接触史。

症状及体征:肝脾无肿大,贫血貌,头晕,乏力,发热,体温38.2℃。

初步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疗以输血、补液对症治疗。

入院3天后,笔者接到临床医生反映患者MCV偏低,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明显不相符,要求重新确认骨髓细胞学检查是否正确。由于答复没有信服力,临床医生将骨髓片送金域进一步诊断,4天后,金域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见图(3)

图(3)

在原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后,患者网织红细胞明显升高,入院治疗13天,康复出院。

[补刀知识延伸]

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药物影响核苷酸代谢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称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七版《内科学》涉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章节提到[3]: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第四版《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涉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章节提到[4]:大细胞性贫血是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重要的鉴别诊断之一。这可能是误导和干扰临床诊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巨幼细胞性贫血合并缺铁、轻症地中海贫血或慢性炎症时,两种疾病的综合作用下,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呈现出正色素或低色素性的贫血象,我们需要为临床找出病因,解决疑惑。

[总结]

“补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学校学到的东西有时候与临床疾病存在较大偏差,我们需要在检验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异常案例,补上检验人员理解到的“神补刀”。游戏如此,检验工作亦如此。

[参考文献]

[1]许隆祺主编.图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沈继龙,张进顺主编.临床寄生虫学检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65-66.

[3]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许文荣,王建中主编.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检验人员精彩时刻,浅谈补刀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