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尤其好发于15~45岁的女性。目前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依据现有的证据,可以推测多囊性卵巢主要因为先天性基因问题、体内*体生成素过多,以及胰岛素阻抗等因素所造成的。
在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的体内,由脑下垂体制造的促*体激素,及由卵巢制造的睪丸酮,通常都高于正常水平。
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经期不规则、体毛过多及其他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症。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性,也是其中病因之一。胰岛素抵抗性会增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进而提升睪丸酮的水平,造成肥胖。
多囊的诱因
1、先天基因异常
有研究统计指出,多囊性卵巢患者的妈妈或姐妹当中,有近4成有多囊性卵巢的病史。这指出多囊性卵巢可能和遗传有关。
2、*体生成素过多
*体生成素过多会刺激卵巢滤泡细胞分泌雄激素,雄激素会刺激皮肤内的皮脂腺分泌增加及毛囊角质化,进而产生许多痤疮。此外,过多的雄激素会促进体毛的生长,导致痤疮和体毛过多。
3、胰岛素阻抗
由于过量的胰岛素会抑制肝脏的性荷尔蒙结合球蛋白,进而刺激雄激素分泌,造成痤疮和体毛过多。另外光是胰岛素阻抗本身,就会造成代谢症候群的风险。
若未及时接受专业治疗、控制病情,体内激素浓度长期不稳定,子宫内壁增生、剥落失常,便会造成身体代谢失调,带来以下严重影响:
胰岛素阻抗:患者血脂、血糖代谢异常,出现胰岛素阻抗,体内血糖浓度高,提高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胆固醇异常:由于身体代谢失调,患者容易有低HDL、高LDL、高三酸甘油酯的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
提高罹癌风险:由于荷尔蒙失衡,使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增生和剥落,会增加多囊性卵巢的风险,也将提高罹患子宫内膜癌的机率。
难以受孕:由于患者排卵异常,将难以受孕,导致不孕症;即使受孕,也可能伴随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
多囊的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非常多样,外观上可能会出现代谢症候群、体毛变多、痤疮增多,类似生理痘的问题,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1、月经紊乱
月经异常一直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症状,高达70%-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明显月经异常的问题;但还是有两三成左右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认为自己的月经还算规律正常。
2、痤疮、体毛过多
因为生长激素的旺盛分泌,会形成比较大的胰岛素阻抗,造成容易长痤疮或是出现脸部油性肤质的状况.反应在头皮的部份还包括头皮易出油及长头皮屑的问题。
此外,好发于颈部、背部、腋下的黑色棘皮病(很多人误以为洗澡没有洗干净,事实上是黑色素沉着)也常是PCOS女性的困扰。
3、肥胖
PCOS的盛行率在肥胖女性当中高达30%(在体重正常的女性当中只有8-10%);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是因为肥胖才认知到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肥胖,其治疗失败的几率较高,所花的金额也明显较高
4、不孕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不孕症的排行首要原因;根据不孕症患者的原因分析,排卵因素占所有不孕原因的20%-25%,而这当中90-95%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患。幸运的是,这些PCOS患者超过半数(约60%,多数是较轻的)在开始进行治疗一年之内可以顺利怀孕。
多囊的治疗
目前多囊卵巢综合症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运动、饮食调整和减肥、药物等来进行调理。
药物治疗
1、调节月经周期:定期合理应用药物,对抗雄激素作用并控制月经周期非常重要。
①口服避孕药:为雌孕激素联合周期疗法,孕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LH异常高分泌,减少卵巢产生雌激素,并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调节月经周期;雌激素可促进肝脏产生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导致游离睾酮减少。常用口服短效避孕药,周期性服用,疗程一般为3-6个月,可重复使用。能有效抑制毛发生长和治疗痤疮。
②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可调节月经并保护子宫内膜。对LH过高分泌同样有抑制作用。亦可达到恢复排卵效果。
2、降低血雄激素水平
①糖皮质类固醇: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雄激素过多为肾上腺来源或肾上腺和卵巢混合来源者。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每晚0.25mg口服,能有效抑制脱氢表雄酮硫酸盐浓度。剂量不宜超过每日0.5mg,以免过度抑制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②环丙孕酮:为17α-羟孕酮类衍生物,具有很强的抗雄激素作用,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体内睾酮水平降低。与炔雌醇组成口服避孕药,对降低高雄激素血症和治疗高雄激素体征有效。
③螺内酯:是醛固酮受体的竞争性抑制剂,抗雄激素机制是抑制卵巢和肾上腺合成雄激素,增强雄激素分解,并有在毛囊竞争雄激素受体作用。抗雄激素剂量为每日40-mg,治疗多毛需用药6-9个月。出现月经不规则时,可与口服避孕药联合应用。
3、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患者常用胰岛素增敏剂。
二甲双胍可抑制肝脏合成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降低胰岛素水平达到纠正患者高雄激素状态,改善卵巢排卵功能,提高促排卵治疗的效果。常用剂量为每次口服mg,每日2-3次。
4、诱发排卵:对有生育要求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抗雄激素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基础治疗后,进行促排卵治疗。
氯米芬为一线促排卵药物,氯米芬抵抗患者可给予二线促排卵药物,如促性腺激素等。诱发排卵时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需严密监测,加强预防措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