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何艺的第40篇原创
最近朋友圈被刷屏了……
《医生四毛钱治好血液病男童!家长:原本打算筹钱做骨髓移移植》,看着标题,隐约有那味儿了,不禁想起年轰动一时的“八毛门”事件,年的“四毛钱高血压处方”。
点开链接,是个罕见病患儿的暖心难事。
“难”在于罕见病的诊断艰辛,男孩生后重度贫血,被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暖心”在于康复科刘医生的医学素养,详细查体后锚定神经系统疾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尝试诊断性维生素B2治疗,最终男孩获益。
出于职业敏感性,我们从报道的只言片语中,看看基因检测扮演了什么角色。
▲报道截图
病程中,男孩之前做过基因检测,但检测的是贫血的基因。点明“贫血的基因”,很可能是锚定血液病的NGS小panel,或者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地贫检测。
第二次点明“神经系统的基因”,报告的“次要变异栏”提示SLC52A2基因变异,可能是锚定神经病的NGS小panel或者全外显子测序WES,只找到一个疑似致病变异。
两次基因检测,主报告内容都是阴性,是不是“不靠谱”?
基因检测确实不是万能的,需要临床医生和检测单位的共同配合。
NGS分析的位点是海量级别的,不可能通过人工一一查阅,需要引入计算机去匹配,哪种才是和患者的临床特征最像的疾病。
而把人类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识别的语言,需要借用遗传病表型数据库HPO,将13,多个临床术语与,多种遗传性疾病建立结构化的对应关系。
在众多变异中,通过临床特征、遗传学分析和生物学意义(致病/疑似致病/临床意义未明/疑似良性/良性变异)这三要素来层层筛选,缩小怀疑范围。
所以,申请检测时,医生需要提供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特征描述的越准确、详尽,待分析的变异位点匹配越精确。但反过来,过多过杂的临床特征,可能会导致结果匹配不上,阳性率偏低。
除了临床特征,医生还需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