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瑾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一直是生殖领域学者们心中的“众矢之的”。这个复杂的神经-生殖-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困扰女性一生,虽已研究大半个世纪,但病因至今未明,临床的多样性与异质性让诊治变得困难重重。俞瑾教授用60年不间断的探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疗效进步,赢得世界同行的瞩目。在这条漫长枯燥的旅途中,俞瑾历经三个阶段的突破,终抵千仞高峰,使这项总被她自谦“微小”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峰回路转的传奇。
1处方在日本被重复并研发成新药上世纪60年代,俞瑾教授从“肾主生殖”研究中,发现用单纯补肾的方法治疗PCOS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她开始从中医古籍中寻找灵感,在她父亲留下的一本清代舒驰远的《伤寒集注》中,俞瑾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患者腹渐大,白带常有,饮食非如孕妇喜恶不常,且又无胎息可验。”俞瑾眼前一亮——这一记述和PCOS的症状非常相似。
由此启发,俞瑾率先提出肾虚痰阻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辨证要点,并经反复临床观察,组成“补肾化痰方”,并以83.1%的排卵率被列入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成果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年后她又创制成功相似的大鼠模型,在从临床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临床不断相互促进的研究中,阐明了中医药降雄激素在治疗中的核心作用。年,补肾化痰方为日本东京菅井正朝教授所验证,在日本以“俞氏温补丸”生产。
在年的国际PCOS研讨会上,会议主席Cook教授以俞瑾教授的文章作了开场白,使中医对PCOS的认识第一次被国际妇科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