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出,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创制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发展治疗性疫苗,核糖核酸(RNA)干扰药物,适配子药物,以及干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生物治疗产品。
脐带血的医学价值日渐显现
脐带血作为干细胞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高的医学价值。据介绍,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从脐静脉中采集的血液,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及其他类型的干细胞。脐带血作为三大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之一,因其具有较易获得,采集时供体无痛苦和风险,实物储存,获取时间迅速,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发病程度轻等优势,而成为宝贵的医疗资源。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发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中也明确规定,包含脐带血在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非恶性疾病,同时也可治疗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除疾病治疗以外,脐带血由于保留了个人最原始的遗传信息,对于出生后患有先天性重大疾病的儿童,可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找到病因,从而进行明确诊断和治疗。此外,针对脐带血应用科学的研究,如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技术以及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内植入技术等的重大突破,更为脐带血未来能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我国脐带血的发展从未止步
年,首都医科医院为一名患有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移植了一份自体脐带血,这是我国首例自体脐带血治疗成功的案例,自此开启了我国自体脐带血临床应用的新尝试。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的组织指导下,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逐步推动妇产科与血液科在脐带血领域的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脐带血的采集质量,规范脐带血的临床应用,促进脐带血采集技术、质量与临床应用需求的有机结合,为促进中国脐带血事业的发展和实现中国脐带血事业从源头到终端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脐带血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脐带血应用数已超1.4万例,脐带血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脐带血科研和应用不断深入
临床上很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发病率不断增加,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逐渐发展,并成功应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脐带血作为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也进一步成为众多医学科研工作者探究的热点。在脐带血的前沿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美国最大的自体脐带血库CordBloodRegistry(CBR)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