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女士,女,22岁,于年02月03医院治未病科,因“已婚未避孕未怀孕2年余”就诊。
治未病科*蓉主任使用中医四诊法对陈女士进行初步诊疗,陈女士称其月经周期一般是45~60+,月经持续时间5~7天,颜色偏暗量适中,有较多血块,经期时小腹坠胀,手脚冰冷,腰酸乏力,睡眠质量比较差,容易醒。末次月经:年09月17日,到目前已经闭经4个多月。平时比较怕冷,面色暗淡,上唇多毛,体型偏胖,已婚2年多,未避孕也未怀孕,没有做过系统的治疗。陈女士舌淡苔白厚,边有齿痕,脉沉滑。
再结合西医手法,抽血化验:内分泌六项(随机检查):LH(*体生成素)18.29m1U/mml↑,T(睾酮)60.25ng/dL↑,LH/FSH>3.2,妇科B超示:双侧多囊卵巢样改变。
中医诊断:不孕(脾虚湿盛);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据患者口述,医院检查过,结果和此次检查的一致
*蓉主任结合患者情况,采用了中医治疗方法:1、患者口服真武汤加味;2、采用穴位埋线。穴位选择: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中脘、子宫、三阴交、足三里。操作方法:剪取长1cm~1.5cm的无菌医用羊肠线30根,置于75%酒精中浸泡30min,自制埋线针,使患者充分暴露穴位,皮肤常规消*后,将埋线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羊肠线埋入皮下组织。
一个星期后即年2月10日,患者再次来就诊,虽然月经未至,但乏力得到改善,面色变亮,舌质淡红,苔白根腻,双肾脉沉。复查妇科B超示:1、右侧侧多囊卵巢样改变;2、左侧可见一优势卵泡,是要宝宝的好时机。但仍需坚持中医治疗,中药仍然是喝真武汤加味,并进行第二次穴位埋线,在第一次穴位基础上加双太溪、双太冲。
年02月13日,患者便
CA.5U/ml,增高。
今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盆腔包块”收住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既往史、月经史、家族史等无特殊。
专科情况: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通畅,见少许淡*色分泌物,宫颈肥大、轻糜,子宫中前位,子宫后方触及大小约5cm×10cm无痛性包块,质中,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手术探查见:子宫大小正常,子宫后壁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后盆腔形成粘连性包裹积液多个,聚集成簇,内含淡*色液体,左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正常,右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正常,伞端均可见。清除后盆腔粘连包裹积液及分离局部粘连带,恢复后盆腔解剖结构,取包裹积液送细菌培养+药敏,粘连带标本给患者家属过目后送冰冻病理检查,提示(-01-:37)行病理(冰冻病理)检查提示:“盆腔肿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见多个浆液性囊肿,放置克劳德一片及术尔泰ml预防术后粘连。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关腹,逐层缝合腹壁。免疫组化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多囊性腹膜间质瘤.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非上皮、非淋巴造血组织、非一般血管脂肪组织的间叶性肿瘤,Mazur等首先提出GIST并与平滑肌瘤区分,Hirota等提出GIST可能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ICC)。以囊性结构为主的,该肿瘤还可以发生于消化系统以外的腹膜腔、网膜、腹膜后等部位。GIST肿瘤细胞表达KIT酪氨酸激酶CD阳性成为诊断的重要标准。关于GIST的起源尚存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ICC),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应起源于一种更原始的具有分化潜能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此种细胞可分化成多种中胚叶组织。本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多囊性腹膜间质瘤未见有文献报道。根据文献报道的数十例囊性间质瘤,结合本例的情况,本病的临床特征总结如下:(1)性别和年龄:男女患者均有,女性多见,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59岁)。(2)临床表现:患者症状无特异性,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本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更加无特异性。(3)辅助检查:影像学提示腹腔或者盆腔巨大囊性肿块,直径6-16cm,但位置不准确。
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切缘阴性是关键。术后使用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抗肿瘤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编辑:慕鱼欢迎批评指正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