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原本是一种降糖药,自年问世以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但在最近几年,它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妇科、生殖科医生开始给多囊患者开具这种内分泌科医生最喜欢的药物。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囊患者要吃降糖药呢,它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吗?
1
二甲双胍适合多囊患者吗?
如果多囊卵巢综合征只是纯粹的妇科疾病,患者自然是不需要吃二甲双胍的,但可惜这种观念并不正确。
多囊卵巢综合征实际上是一种涉及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脑肠神经系统紊乱的复杂疾病,有44~70%的多囊患者会伴有糖尿病人在血糖异常前就表现出的生理现象——胰岛素抵抗。
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便是二甲双胍,它是有效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可能还是有人对此一头雾水,因为就算多囊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但这和月经不调以及雄激素过多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有胰岛素抵抗就意味着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迅速响应胰岛素发出的“吃葡萄糖指令”,这会迫使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而做出让胰岛β细胞多分泌胰岛素的傻事。
之所以说这是傻事,是因为胰岛素的作用可不只是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而已,它还有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的作用,这难道不是你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吗?
换句话说,给多囊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不仅是为了改善胰岛素抵抗,更是希望通过降低胰岛素的水平来减少雄激素在卵巢的合成。
理论上是这么回事,但多囊患者毕竟只处于糖尿病的最早期阶段,此时只有胰岛素水平是偏高的,而血糖水平仍然维持正常,这和糖尿病人的生理特点不完全一致,二甲双胍能不能在多囊患者中显灵,最好是看具体的证据。
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让一些多囊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或安慰剂,然后对比这两种干预方式的疗效。正如许多人料想的那样,二甲双胍果然改善了多囊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也提高了排卵率和妊娠率。
但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给多囊患者补充肌醇时,她们的胰岛素抵抗改善幅度竟然和使用二甲双胍时相当,而且在排卵和怀孕方面的提高率甚至优于二甲双胍。
事情变得有趣了,难道肌醇是比二甲双胍更优秀的降糖药吗,多囊患者还有必要使用二甲双胍吗(肌醇可以代替二甲双胍吗)?
真相可能不是你想象中那样的。
同样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采用的是激活AMPK策略,而肌醇选择了支持PI3K/Akt及其下游的通路。
不知道AMPK和PI3K/Akt是啥?没关系的,只要知道这是两条能通往罗马(协同维持机体正常的葡萄糖代谢能力)的大路就可以了,而且以PI3K/Akt途径最为经典,AMPK途径最为直接、有效。
PS:PI3K/Akt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AMPK是单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PI3K/Akt就好比乘高铁去罗马,而肌醇是修筑铁路必不可少的材料,铁路损毁时会导致列车晚点。AMPK则像是坐飞机去罗马,有了二甲双胍这张机票,很快就能抵达目的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胰岛素抵抗的早期(没有发生血糖异常前),只要确保铁路安全,列车一般都能准点抵达目的地,此时坐飞机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你会看到多囊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和肌醇时,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幅度相当。
但是当血糖已经升高时,事情就不再是铁路损毁那么简单了,此时列车的行驶速度会变慢,而肌醇对此爱莫能助。为了准点抵达目的地,坐飞机才是最佳的选择。
一些面向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肌醇虽然有降血糖的作用,但降血糖幅度之小根本不能和二甲双胍相提并论。
因此,对于尚未发展成糖尿病的多囊患者,二甲双胍和肌醇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上的作用是一样的,而当胰岛素抵抗恶化到一定程度后,二甲双胍才是优秀的降糖药。
另一方面,多囊患者可不只有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肌醇和二甲双胍的作用也不仅限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事实上,肌醇还参与搭建了一条通往卵母细胞成熟的铁路(肌醇是促卵泡成熟激素FSH的第二信使),这一点是二甲双胍做不到的,所以你才会看到肌醇在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方面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总的来说,二甲双胍是适合多囊患者的,尤其是已经出现了糖耐量受损的人,而肌醇虽然在功能上和二甲双胍有部分重叠,但它们的作用原理完全不同,两者无法相互替代。
2
二甲双胍不为人知的一面
对于没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还会有好处吗?
这就需要讨论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