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贫血的常见原因有: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③急、慢性失血:见于溃疡病、消化道大出血、痔出血、钩虫病、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等。
贫血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致使各组织系统发生缺氧改变。临床上最主要的症状是全身疲乏,最突出的体征是皮肤粘膜苍白,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贫血的原因、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展的速度,决定其临床表现的严重性,轻者可无任何感觉;中度者有头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四肢乏力;重者可出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心慌、气短
等,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或心功能衰竭。
贫血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涂
片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一)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
1.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导致组织缺氧有关。
2.护理目标病人活动耐力增强。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适当休息:日常起居要有规律,适当活动勿劳累,以减少氧的消耗。对重度贫血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保持室内温暖;协助做好进食、翻身、
沐浴、二便等生活护理,必要时吸氧。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不可食过
于油腻、过于辛辣的食物,不可偏食,不要吸烟饮酒,不要喝浓茶、
咖啡。不同贫血病人的饮食要求如下:
1)缺铁性贫血:给予高铁、高维生素C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动物
血、蛋*、豆类、木耳、香菇、海带等食物,纠正偏食的习惯。
2)溶血性贫血:在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鲤鱼、鳗鱼、牡蛎、虾、花生、啤酒等,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有些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忌食某些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
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磺胺等,以减少血红蛋白尿的发生。
3)巨幼细胞贫血病人应及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新鲜绿色蔬菜、水果、瓜、豆类、肉类、动物肝肾中均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肝、肾、心等内脏和禽
蛋、乳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2.病情观察观察病人面色、皮肤、指甲、趾甲、舌、口唇等颜色改变;观察病人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教会病人自测脉搏,若在活动期间脉搏≥次/分,应停止活动;观察病人有无出现贫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3.用药护理由于贫血的原因很多,确诊病因后遵从医嘱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服用偏方,也不要自己随便吃"补血药",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如厌食、恶心、腹泻、皮疹等,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心理护理贫血病人因全身疲乏,使工作、学习、社交活动受到影响;加上病人担心骨髓穿刺等检查对身体的损害,某些治疗费用大、经济上难以忍受,部分药物还会引起身体外形的改变,故容易产生焦虑、烦躁、自卑、情绪激动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贫血的不同原因、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做好疏导和解释,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遇事不急、不恼,适当地看一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听娱乐性的广播、轻松的音乐。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