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星期五
//
确认过眼神
是值得信任的人
1
“经过三周的全力抢救,老吴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你们大家可以放心了。”8月1日,喜讯传来,从四医院住院部10楼血液科看望的亲朋好友如释重负。
这是来自庆元的老吴,在患上极严重粒细胞缺乏合并绿脓杆菌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肺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后,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早在7年前,他医院,在经过方炳木等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以后,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而就在几天前,他又因持续高热、呼吸窘迫就诊当地,因严重粒细胞缺乏生命垂危急需紧急转院,在送往丽水途中出现了意识丧失,就在这危急关头突然想到了几年前的救命恩人方炳木,就顾不上深更半夜等礼节直接向方炳木院长发出了呼救,方炳木院长也医院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困难,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护士联合迅速出诊,边抗休克边吸氧又一次将其从“*门关”里抢了回来。
老吴的家人常说,是医生高超的医术给了他生的希望。在两次参与抢救老吴的众多医护人员中,老吴说,有一位妙手回春的主任医生不能不提,医院血液科主任,医院副院长的方炳木主任医师。
在老吴家属的指引下,医院血液科病房里见到了正在查房的方炳木主任医师。尽管已升任为副院长,但他依然在每周的一、三到门诊部坐诊,二、四到病房查房。
2
方炳木教授是全市第一个获得血液病主任医师职称的专业医生,方炳木说自己见证了丽水血液病的发展史。
年,方炳木医学院本科毕业。“那时的血液病人几乎没有存活的希望。血液病房就是死亡病房。”方炳木说在那样一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医生会主动选择血液科。“当时,血液病人也很少,一旦诊断明确,病人就回家等死,医院的。”
在这种医生、病人、家属都束手无策的状态下,方炳木选择了外出进修血液病。医院、医院、医院、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方炳木抓住任何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带回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丽水,方炳木最早将三氧化二砷、维甲酸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参与了全国协作组的课题研究,年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显示,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例病人中,其中的5例来自方炳木所在的课题组。
年,血液科独立成科,床位24张,30出头的方炳木当担起负责整个科室的重任。“超大剂量的化疗,层流床、层流室的设立,有效的减少感染,辅助治疗,静脉营养,骨髓移植,生物基因制剂的应用……。可以说,每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对血液病人都意味着生的希望又多了几分。对医生即是挑战更是鼓舞。”
最新的医学资料显示,血液病人的治愈率已达到50%,5年生存率达到70-80%,这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一种光明,但和%的治愈目标相比,今后,也许是几代人,还要不懈的努力。
“现在,我们努力在做的就是及时掌握最新的血液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方法。”到省里能看好的血液病,在丽水也一样能看好。这是方炳木和他的同事努力践行的誓言。方炳木教授和他的同事曾多次参与全国性科研合作课题如全国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及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维甲酸、亚砷酸诱导分化(凋亡)治疗白血病等国家攻关课题,在国内较早常规开展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成功地挽救了一大批“绝症”的白血病、再障患者。方炳木教授领导的血液科每年接诊的病人位居全省同类学科的前列。
3
颅内淋巴瘤预后不良,支持治疗生存平均只有1.8个月,放疗后5年生存率低于3%-4%。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让青田的章先生重获新生。章先生因确诊为颅内淋巴瘤,医院血液科治疗。年年初,经严格的特殊处理后,医院血液科的医生两次成功循环采集患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毫升。医生将患者致病的白血球杀至0个的情况下,注入干细胞后正常白血球逐渐恢复到近个,顺利完成了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重建。章先生成为我市首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且获成功的患者。
5月底6月初,医院又进行了我市首例无亲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是一位十四岁的急性单核白血病患者。
项目主持人、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专家方炳木说:“在恶性血液病、某些实体瘤及遗传性疾病、重型风湿病,中晚期血管闭塞性疾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干细胞移植有着广阔的前景。”
干细胞移植是国际热门的生命医学,是一项尖端技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至今已开展了近百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来源:医院
▼
您的健康·我们守护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