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多囊卵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阿里员工疑因租住自如甲醛房去世我们的一些
TUhjnbcbe - 2021/1/13 1:18:00
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659723.html

在可信而全面的调查结论出现之前,我们对新闻事件不持立场。

不持立场,不等于没有态度。

对于刷屏的《阿里P7员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一文,我们的态度也是链家董事长左晖的态度:

所有的批评必须收下,所有的责任必须承担。

我们认为,许多时候,社会之所以有些“戾气”,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风气”坏了。

这坏了的“风气”,就是公共领域的贫瘠,以及责任的崩溃。

换句话说,一些人和企业,不缺钱,但缺德。

自如、租房、白血病去世

最近,一名入职阿里不久的员工,在住进自如甲醛超标的长租公寓后,因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去世。这件事在我朋友圈刷了屏。

(文末可以看到这位病逝员工妻子的视频专访,以及自如对此事的回应,你将更加完整地了解整个事件。)

迫于舆论压力,自如发布了一个“说明与承诺”,表示9月1日起下架全国9城全部首次出租房源。

阿里员工的死亡和所住公寓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调查。

不过有一点比较明确:自如的公寓甲醛超标是事实,而且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先占领再收割”

虽有争议,但事关公义,事关每一个漂泊在外的租房客的生命安全,所以我转发了这个消息。

一名法学教授在我的转发下面留言:“自如这个责任,其实比滴滴大多了。”

他联想到滴滴,倒是让我突然想起来最近扎堆出现的那些争议企业:

卖假货的拼多多刚刚发布业绩报表,志得意满;

滴滴在不到4个月内,出现第二起女性被奸杀案;

疫苗事件,某企业相关负责人进去后,几十万打了失效疫苗的孩子重新接种;

鸿茅药酒又恢复了生产……

衣食住行,出事企业存在于各行各业。难怪有人调侃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安然地活着也是个技术活。

这话过于夸张。但我们确有必要问问:我们的企业,到底怎么了?

一个看起来合理的解释是,整体经济环境不好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压力。

比如近年来,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日本制造业中,像神户制钢、日本汽车、高田公司、三菱、铃木、东芝这样的知名企业,频现违规、造假、瞒报、谎报等丑闻。

这类丑闻,给曾经声名远播的“日本制造”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年3月6日,日本神户制钢因产品质量数据造假,总部被查

如今,国内经济下行也是事实。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一些处在新兴领域、颇受资本青睐的企业,这类压力应该较小。

之前我们分析过,滴滴刚刚获得巨额投资,市场份额占比也几乎成垄断之势,资金上没有太大压力;

再说自如,其实年初它刚刚获得40亿A轮融资,应该说也同样不差钱。

经济环境,不该是他们出问题的全部理由。

另外一个解释是,可能与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有关。

从这些年中国一些新兴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无论是租房、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这些企业的模式,都是先大量砸钱,抢占市场份额,以形成相对或绝对的市场优势,然后再慢慢回收利益。

这些年,以自如为代表的出租公寓,同样遵循“先占领再收割”的模式。

网上有传言,为了得到房源,这些企业相互竞价,以至房租价格完全背离了市场规律。

当然,这种竞价推高了房租,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而且,当企业将目标集中于拼资本规模、抢夺市场份额时,自然容易忽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忽略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但这不正是企业价值所在吗?

应该说,如今有些企业确实忘记了初心,本末倒置了。

这些专注于资本扩张的企业,或都有必要思考滴滴在最新的一份“道歉”里的承诺:

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组织和资源全力向安全和客服体系倾斜。

总之,得承认,如今我们的一些企业,不缺钱,但确实是病了。

年8月30日,杭州彭埠一处存车点,共享单车运维人员正在清运自家单车

裸奔的资本,有病就得吃药

不过,从滴滴到自如再到拼多多,虽然被证实存在各种“病症”,但他们哪一家获得过能让他们记住教训的惩罚吗?

可以负责任地说,真没有。

所以,他们的病总是好不了,一而再,再而三,屡犯不改。

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不喜不悲,不善不恶。

面对违规企业,重罚才能让他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美国就是这样。上世纪70年代,因为产品设计缺陷,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一款汽车酿出惨剧,造成一名女性驾驶员死亡,同时让一位坐在后座的13岁男孩毁容、残疾。

在庭审过程中,原告律师提供了一个“资本吃人”的真实细节:

在这款汽车推向市场之前,福特的工程师对比了每辆汽车安装防震设备所需成本,和在不安装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事故率所需付出的赔偿成本。

他们以功利的冷血公式得出结论:不安装更划算。

这个细节震惊了陪审团。

福特公司最终付出了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这在当年已经是天价赔偿。

此类天价赔偿的例子,在美国简直不胜枚举。

最近的一次,当属今年美国对强生公司的判罚。

据悉,强生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滑石粉产品包含石棉这种致癌物质,导致22名女性患癌。

美国密苏里陪审团责令强生公司支付5.5亿美元补偿性赔偿,以及41.4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可以说,越是大型企业,美国越是倾向于下重手。

因为,企业越大,责任越大。

反观中国企业犯错之后所付出的赔偿,显然太“风轻云淡”了。

比如,我们知道,水泥企业,一旦违规生产,对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这类企业一直是环保部门重点督查的对象。

但是从各地通报的处罚情况来看,一些违规企业所付出的罚款不过十万或几十万元,一百万元的罚款算是顶格了。

这也造成这类企业虽然频繁被罚,违规生产却屡禁不止。

年1月13日,河北张家口,连日的雾霾刚刚散去,仍有一些化工、炼铁、水泥等企业排放出滚滚烟雾

再比如像一些网约车公司,在许多地方都属违规运营,并没有正规牌照。

为什么不办理牌照呢?

原因比较复杂,但违规罚款相对于他们的收益堪称九牛一毛,是重要原因之一。

更可气的是,就算出了安全事故,违规企业道个歉,还有一堆人心疼得不得了。

值得终生仰望的两样东西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屡屡利用过轻的处罚犯错时,我们就真有必要反思了。

这些外向的资本扩张型企业,真正产生了多少创新令人怀疑,但造成的种种危险却显而易见。

与走资本扩张模式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德国企业。

我们知道,“德国制造”全世界闻名,被认为是品质的代名词。

因为品质过硬,德国企业的出口额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尤其是它的人均出口额,更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还多。

但是,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德国企业的出口,并不主要依靠大型企业,70%靠的是并不知名的中小型企业,也就是德国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教授所说的“隐形冠*”。

德国会出现众多“隐形冠*”,离不开德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堪称苛刻的要求。

德国人不太容易被广告、无脑营销所影响。在他们的城市里,一些廉价的山寨充斥的小商店,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这种对于产品质量苛刻的消费需求,反过来促使德国的企业往内死磕,而不倾向于往外扩展、以量取胜。

对于想要成为资本堆砌的“头部”企业而言,这样的内敛品质,显然相当“另类”。

但恰是这样的内敛,使得德国的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极高的自我要求,也让它们拥有了极强的“自律”品质。

一些观察家发现,这种往内死磕的精神,落实到他们的一大商业法则就是:“可以有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一些中国企业,真的不妨了解了解他人的经营之道。

企业经营,资本扩张不是唯一之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里员工疑因租住自如甲醛房去世我们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