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祖国中医药学有三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一百年,西学东渐,中医药屡经磨难,跌宕起伏,生死存亡,但不屈不挠,抗逆图存,顽强发展,终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是民族的使命,时代的召唤,历史的责任。”在我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笔者整理编辑了数位为我院中医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名老专家成长、成才、成功经历,及其他们的学术思想,用以启迪后学,薪火相传,使我院中医发展生生不息,硕果累累。
千里始足下实践出真知——记我院名老中医*万义主任01
良机莫空过发奋年少时年,*万义以优异的成绩从家乡河北省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圆了年少时的梦想。谈到我国的公办高等中医教育,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六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成立于年,经过一个甲子的风雨磨砺,办学经验与学术地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医教育的翘楚。当时,中医药经历了多年的废存之争,新中国的建立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曙光,国家为了培养中医药的专门人才及支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些优厚的*策。*老说,当时报考该校不仅学费低、而且吃住也基本免费,这些优厚的待遇自然吸引了包括像*万义一样的不少适龄青年前来报考,那一年也成为学校自成立以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北中医创办之初,该校的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中央教育部门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优秀中医人才,师资力量雄厚,其中一部分人还兼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环境为*万义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万义自幼喜爱文艺,酷爱音乐,在学校学习之余,还曾担任过班级文体委员及学校乐队指挥。
*万义在校期间,对中医从开始的懵懂,到逐渐的了解,直至后来的痴迷,历经数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最终把中医事业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年*万义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分配至山医院(注:医院前身)中医科工作,医院中医科唯一一名正规本科毕业生,那时的二院中医科拥有浓厚的中医氛围,名医辈出,有顾兆农、邢子亨、陈瑞峰、孔庆丰等从社会聘请的名老中医,*万义起初一边工作,一边跟师顾老、邢老、陈老等名老中医门诊抄方学习。当时二院中医科人员不多,只有门诊,医护人员合计七人,但学科水平和技术实力在全省颇具影响力,社会知名度较高,在省内中医界占据一定的位置,其中多位同志担任学术期刊《山西中医》编委,*万义与顾老、邢老等还曾担任过常务编委。
02
博采中西法汲取众家长文革期间,学风日下,不太重视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基本停滞,科室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粉碎“四人帮”后,当时顾老、邢老、孔老等一些名老中医还健在,元气尚存,中医科又获新生,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重新启动。在医院范围内,中医科开始与西医科室合作搞科研,*万义等人与内科进行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症等方面,中医中药显示出较强的优势,有些病人得以长期生存,甚至痊愈。*万义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把再障的中医辨证主要分为肾虚精血亏虚型和脾虚气血不足型。在中医治疗再障等血液病的过程中,从中医理论阐述其病因病机,*老特别注重“肝”这一脏腑在治疗中所起的枢纽作用。中医讲“肝”象征着东方,象征着春天,主少阳之气,为生发之始,在生理功能上主疏泄,喜调达,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于加入调肝疏肝的中药,调动肝的生发之气,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开创了一条路。例如,二十多年前,*老曾医治过一位30多岁的妇女,当时,被医院确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症(简称:MDS),一直服用中药治疗,二十多年过去了,目前健康状况良好。还有一位二十多岁的来自山西盂县的女性患者,当时被确诊为淋巴型白血病,家属由于顾忌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坚持服用*老开具的中药治疗,事情已过去30年,目前患者仍健在。*老谈到此总是谦虚的讲,不是我医术多高明,关键是中医药是座富矿,需要我们中医人不断挖掘。
上世纪70、80时年代,*万义还与二院耳鼻喉科李培模老主任联合进行过耳源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效果颇佳,受到患病者的普遍好评。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摸索和大量临床病例,*老以“益气升阳、活血通脉”为法,系统总结和推出了专门用于治疗和改善脑供血不足的中药方剂。当前,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老年人群普遍存在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等影响健康的问题。“耳不聪目不明”更是老年人的代名词,不论中医,还是西医,责之为供血不足、循坏欠佳,适用人群很广,经过大量临床应用,疗效不错,目前,此方已申请国家专利。
通过一系列科研活动,*老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为日后中医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3
师古而不泥实践出真知中医常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万义主任以擅治脾胃病见长,他本人非常推崇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脾胃论》是中医学阐释脾胃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的重要经典,可视为中医诊治脾胃病的圭臬。*主任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继承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精华,并有所发挥,积累了一定经验,因此,临床效果卓著。在谈到脾胃疾病的诊治方面,*主任如数家珍。他举例到,现在患有脾胃病的人比较多,过去总感到患脾胃病以老年人、体质虚弱及久病之人居多;其实,现在很多年轻及白领人群也是高发人群,这与他们生活作息不规律及饮食不当有关,这类人群喝酒、食肉、应酬多且压力大。中医认为,酒肉皆为膏粱厚味,易助痰生热,临床常常表现为胃有火,脾有寒,胃热脾寒,胃强脾弱,舌苔厚腻,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在治疗此病方面,李东垣《脾胃论》中就有一条“健脾升阳”的治则,用来治疗泄泻、痢疾等肠胃不和之症。我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经过几十年结合临床和诊治相关疾病的大量实践中逐渐知晓其治则用意。中医讲,睥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主降;反之,脾不升清,水湿必然泛滥于下,表现为肠鸣下利,严重时黏液脓血便;胃不降浊,表现为恶心呕吐,这些都是脾胃不和的病理表现,西医常见的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胃炎等都有上述的临床表现。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开始应用也有效,但不良反应也很明显,很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产生新的不良反应。而中医在祛邪的同时,更注重扶正,“健脾升阳”则为其中一条重要治则,常用方剂为“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重用*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方中虽用苦寒*连但不伤脾,而且疗效稳定,不容易反弹。
他还谈到,中医治疗肝郁脾虚湿胜导致的胃肠病,常用风药(例如:防风、羌活、独活等)来治疗,即取自中医经典《*帝内经》中的“风能胜湿”“风气通于肝”之意,经典名方“痛泻要方”即为体现,*老对此颇有心得。所以说,中医的治病智慧需要谙熟经典,并在临床上不断地打磨与实践。
*老对脉管炎的治疗也很有心得,中医治疗该病主要分为四型,即瘀血阻滞型(治法:活血化瘀)、虚寒不温型(治法:温经通络)、*热雍盛型(治法:清热凉血解*)、气血两虚型(治法:益气养血),很多患者呈现出反反复复的病程迁延状态,更有患者面临截肢的痛苦。大量的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脉管炎的优势突出,体现“”“标本兼治”的中医治则,疗效不错。*老曾治一位患者,家住山西朔州,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远赴北京治疗,北京专家建议截肢,而且是高位截肢,本人及家属不愿其痛苦,随之返回,当时,*万义正好在朔州下乡,患者家属得知后,专门求诊,经*老的悉心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重燃了患者生活的信心和家庭的希望。*老归结脉管炎的发病特点,其一,性别上是男多于女;其二,与素体体质和生活工作环境有关;其三、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即中医经典《*帝内经》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布什育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精辟地指出了不良生活方式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
04
后辈需奋进继往之开来在与*万义主任交流过程中,*万义主任饶有兴致地谈到了中青年中医的成长、成才。他说:“中医学科博大精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医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慢工夫,比其他学科成熟晚。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临床实践,光有理论没实践,那是当不好一名好中医的”。人才培养要避免后继乏人,要尊重中医人才的培养规律,主张师承模式培养中医人才,自学成才精神虽可嘉,但有局限性,多参与相关协会(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还要把开展研读中医经典与学习名家医案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万义主任行医数十载,曾经在诊病中有过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也有过一剂汤药起沉疴的成就感,更有过失治误治带来的遗憾与自责。*万义主任接着说:“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看病的感觉与体会逐渐显现出来,开始有了自信,诊治的准确率和有效率也随之提高,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悟性与时间的磨砺。”
如今,*老尽管年高逾古稀,仍然充满着对中医药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