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多次发文解说多囊卵巢综合征,大家可能已经了解这是一种导致月经不调和不孕的疾病。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多囊卵巢综合征足以影响女性一生的生殖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能远期发展为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不孕症以及子宫内膜癌等。有人说医生是不是在吓唬人?
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常以高雄激素及高雄激素表现、长期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等为特征。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包括月经稀发、闭经、量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及不孕、多毛、痤疮、肥胖等,青春期女性多是因为月经不规律而发现,育龄期女性多因为长期不孕及月经不规律而发现。由于发病是均为年轻女性,总体身体健康状况尚好,患者很难想象这个病会与子宫内膜癌这类的恶性疾病有关联,所以,难以接受这个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如何导致子宫内膜癌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述,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长期无排卵或少排卵。女性的子宫内膜直接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每个月生长增厚,排卵后卵巢分泌的孕激素令内膜在增厚的基础上更加营养丰盛为妊娠做准备如果没有怀孕,孕激素下降,子宫内膜就会剥脱排出,既是我们看到的月经。如果长期没有排卵,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殖过度又没有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令其定期剥脱排出,则增殖过度的子宫内膜就会向恶性病发展。我诊治的最年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年仅21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华,令人痛惜!
癌症的形成过程比较长,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理改变会表现为增生过长、癌前期病变、原位癌(早期)才到浸润性癌(晚期)。在这个病程中,有不少因素协同作用促进疾病发展。比如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血糖异常)、高雄激素、稀发月经或闭经没有治疗等等;我们也有很多机会阻止、延缓疾病发展。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到月经不调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会与恶性疾病有关联,我们从一开始就重视对月经不调的治疗并持之以恒(坚持用药),可以说这个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如何预防子宫内膜癌?国际和国内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指南都指出:对于暂时无生育要求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一线药物治疗就是用于调整月经的雌孕激素复合制剂(短效口服避孕药),一天口服一片药就能预防子宫内膜癌,非常简单有木有!
生活中,绝大多数多囊患者最需要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而是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调整、体重控制等,目的是抵御胰岛素抵抗的不良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比常人更加自律、在健康生活模式的要求方面要比常人更高要求哦!
“管住嘴,迈开腿”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说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生命质量和生命长度的保障了!
总而言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控制的话远期并发症确实危害大。从疾病的早期就坚持管理并不难,治疗和用药都简单,关键是要坚持。所以患者请放松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好。杨冬梓,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医院妇产科生殖专科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澳门医学科学院院士、医院生殖中心顾问医生。担任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专科主任多年。在女性生殖内分泌学、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辅助生殖技术和女性保健等方面有很深造诣,是享誉国内外的生殖内分泌专家,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顶级学术团体的指南共识所引用;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演讲。
学术团体任职有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第五届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生联盟主委、第二、三届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等。是多份国内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和多份国外学术杂志审稿人。
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主编五部专著;参编专著三十余部。先后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华夏医学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参与制定卫生部PCOS诊疗常规、全国多个诊疗常规和指南。荣获首届“中山大学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首届“逸仙名医”荣誉和中国医师协会第六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