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私有文物建筑沦为廉价出租房_文化考古_雅昌新闻
广安钱庄旧址首层已出租作商铺。广安钱庄旧址楼上的房间都已经全部出租出去。广安钱庄旧址不时有工人将货物抬出抬入。 遯庐 业主后人冯女士最近很忙,10天前这幢民间建筑被媒体曝光变成大杂院后,冯女士每天要回一趟遯庐,接受相关文物执法整改检查和媒体的采访。 遯庐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服。客厅有20多平方米,以前摆放着酸枝八仙台、桥台等家具。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组织朋友在庭院和客厅搞舞会、烧烤、打麻将。 冯女士回忆道。这样浪漫的场景早已不再。由于所有权分属两人,2004年遯庐二楼和侧房卖给一位姓邓的先生,遯庐开始在原地保护和计划拆除中挣扎。 在遯庐沦为大杂院前,冯家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它进行修复。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家花了近10万元进行一次大修,换掉两根倾斜了30度的罗马柱,粉刷部分外墙,更换二楼阳台装饰柱等。冯家最后一次尝试修复是冯女士的父亲在世前想把一楼变成画廊,可惜事与愿违,冯老先生60岁那年去世,画廊胎死腹中。 7年前,冯女士一家搬往番禺区,遯庐从此没有了主人的悉心照料,56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搬进了越来越多的租户,最多时达11户。 在广州253处市级文保单位中,像遯庐一样命运的不在少数。近日,走访了十多处饱受破坏的市级文保单位,发现不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沦为廉价出租屋,房屋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有的楼房密集住着数十名租客,生火做饭的煤气罐随处可见,而有的文保单位则饱受 工伤 变成危房甚至已经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