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多囊卵巢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杨耕身能否公开于幼军撤职的详细信息j00qumpj
TUhjnbcbe - 2020/7/29 10:31:00

杨耕身:能否公开于幼*撤职的详细信息


作者:杨耕身 资深评论员据报道,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央纪委关于于幼*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于幼*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治局今年9月5日作出的给予其留*察看两年处分。一直以来,于幼*被认为是思想开放,较少打官腔,颇受欢迎的宣传官员。也正因此,作为一名"*坛明星"、"另类官员",于幼*近年的每一次异动都引起舆论关注。在今年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即10月7日,一些敏锐的媒体发现在国家文化部站显示,文化部部长蔡武已担任该部*组书记,而于幼*没有出现在"现任部领导"一栏。坊间据此推测于幼*已然去职,而最新的消息无疑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尽管公众已确然知道于幼*遭到了撤职处理,但仍然不知其何以遭撤职。报道惜字如金,语焉不详;只有结果,未有原因。似乎刻意要为公众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自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比如他人招供啦,受其胞弟之累等等。但到底是不是缘于此,公众只能是将信将疑;或还有其它原因,也只能凭空想象。于是,仿佛猜谜一样,公众猜中了其将去职的消息,又继续猜测他何以去职。猜完了这一下,可能还将继续猜测下一个。这种现象,俨然成为中国官场与公共领域的一大特色。公众似乎早已对这样一种"电报体"的人事异动消息见惯不怪。从2004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协九届七次常委会议通过免去韩桂芝*协主席职务的决议。到2005年10月28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免去张保庆的教育部副部长职务,任命李卫红为新的教育部副部长。直至今年7月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去职,并就任语文出版社社长。而后在今年9月的官场问责风暴中出现的邱晓华再就业事件,以及因SARS事件辞职、在山西省复出又再次引咎辞职的孟学农事件,所有来自官方的报道皆"只有结果,未有原因"。而且很多类似的消息,甚至在多年之后,亦未有"解密"的可能。高官来来去去的身影,虽然体现了中央打造廉洁高效、公正透明*府形象的决心,但也在公共领域留下一个个巨大而神秘的问号。仿佛他们一直都是一株无根的树,仿佛他们的归去来,也与公众毫无关系。但事情的实质显然不是这样的。官员基于一定的民意产生,需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因此官员的异动信息,以及为何异动的信息,皆为民众应当知晓的公共信息。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以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更重要的是,公开官员职位异动的原因,不仅可令"闻者足诫",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府并不会损失什么。倒是迟迟不肯公开,才使得各种猜测不胫而走,造成"信息不够,小道消息来凑"的局面,反有损*府公信力。现代民主*治的努力,阳光*府的构建,被认为是一个去魅化的过程,一个解神话的过程,一个回归常识的过程。能否尽快公开于幼*遭撤职的详细信息,使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不再落空,是对*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现实考量。(珠江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耕身能否公开于幼军撤职的详细信息j00qum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