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多囊卵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掏耳屎啦再掏小心掏出ldquo脚 [复制链接]

1#

你最乐此不疲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是不是掏耳屎

特别是手(shou)闲(jian)的时候

不由自主向耳朵进攻

掏的时候那叫一个爽

让人欲罢不能

如果能掏出一大坨出来,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但是,要小心

掏耳一时爽,发炎两行泪啊!

患者丁某近日,患者丁某因为左耳奇痒,反复发作3个月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丁某说,他平时会用手指、棉签、挖耳勺等挖耳,还喜欢去外面采耳,最近发展到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医院寻求治疗。接诊医生在耳内镜下检查了小丁的外耳道,幽默地跟他说:“你的耳朵,生了‘脚气’。原来小丁得的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因为“脚气”同样是由真菌引起的,所以医生戏称小周的耳朵生了“脚气”。

耳朵里为什么会

长“脚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鑫

给出了解释

她介绍,真菌性外耳道炎通常又叫做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是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耳道是一个一端封闭的狭长“管道”,解剖特点易形成真菌生长的温床。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因此一切导致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因素就是真菌感染的诱因。所以要想不被真菌感染一定要保持外耳道干燥清爽哦~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常见发病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果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环境,有利于真菌滋生;

其二,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滋生繁殖。多数病人为在洗浴中心或理发店内找人采耳所致;

其三,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病症

王鑫主任介绍,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病症表现有以下3点??

1、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因为大量霉菌团块堵塞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2、耳道红肿溃烂。检查时可见耳道内有白色、灰色、*色或黑色膜状物,即菌苔、干燥时呈痂皮状;

3、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可有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可有痂皮的形成。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如果有以上医院进行治疗哦!

应该如何治疗?

王鑫主任说

对于真菌性外耳道炎,耳内镜下清洗外耳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疗效显著。

但由于真菌性外耳道炎较顽固、愈后易复发,所以对于顽固型,可取分泌物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用药时至少在一周以上,保持耳道干燥,戒除挖耳习惯。

王鑫主任再一次提醒,

保护耳道!

耳屎别小瞧这耳屎,它对耳道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既可阻碍声波对鼓膜的伤害,也能减少外界物质对耳道的刺激。

而且一般情况下,

耳屎会随着张口,打哈欠等

下颚关节的运动,

会自行脱落排出体外,

因此不必刻意清理。

但是,耳朵痒咋办?

掏还是不掏?

掏耳朵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王主任提醒

1、不要用棉签。用棉签清理容易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造成阻塞。用棉签清理耳道口周围即可,不要插入耳道深部;2、不能让非专业人士清理。有些洗头店、洗脚店等场所的采耳服务,往往使用的工具未经消*,或者消*不彻底,甚至可能带有其他客人的病菌,容易造成交叉感染;3、保持外耳道干洁。可用生理盐水、婴儿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来清洁耳道,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注意,清洁液体可先通过涂抹在手腕上测试自身是否对其过敏;4、清理耳道时要避免被人触碰或受惊吓。否则很容易损伤鼓膜而造成中耳炎或听力受损;5、不要挖得过深、过于用力。如果太用力,会损伤耳道皮肤,太深,有可能会损伤鼓膜。6、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朵。宝宝的外耳道皮肤更是娇嫩,皮下组织稀少,不正确的护理很容易导致宝宝耳朵受伤;7、不要过于频繁的清理耳道。相关数据显示,临床上外耳道感染的病患,85%以上都是由掏耳不当引起的。

王鑫主任再次提醒

千万别把掏耳当成一种习惯,若耳朵出现瘙痒、阻塞、疼痛、化脓等症状,要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治疗。

医师简介

王鑫,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擅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综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诊断、药物及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的综合治疗,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微创手术治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部疾病及相关外科手术。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六上午。

★冬季心梗高发,新区专家为你送上“护心”计划!★高新区代表队在这场市级比赛中获奖了!★高新区医疗保障团队上线!★苏马赛道上,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额滴个“肾”!警惕“沉默的杀手”:慢性肾病在看点这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