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师传承,布医将中医的发展分根、经、花、叶四期以及年以后的胚芽期。根期:中医学兴盛于上古时期(先秦时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巨作《千金要方》写序时,阐明了医道是创始于*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茎期: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亚洲等地。花期:两宋时期,宋*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叶期: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不同时期及地方,出现各种不同中医流派。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胚芽期:以后,随着华夏的复兴崛起,中医将迈入寻根之旅,根本焦点于中医的生命力即“临床疗效”,汇聚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医道,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目前的大部分血液病,病在膏肓(骨髓),扁鹊(齐桓公之死)也没有把握治愈,只好逃走啦。近三年,布医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临床工作,针对性选择部分疑难血液病作为研究点,他们或贫穷、或无药可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获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真实的病例以科普的形式,分享给有缘同道及患者,与大家共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一例王×,男性,50岁,患者不明原因小细胞低色素贫血10年余,腹胀,反复感冒,反复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增高,谷丙、谷草转氨酶增高),有5年废旧金属接触史,医院门诊治疗,无力负担并拒绝住院治疗,长期服用激素,最多时服用美卓乐16片/日,血红蛋白维持在35-53g/L。年07月20日初诊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10E9/L,血红蛋白52g/L,血小板计数*10E9/L。医案:神疲乏力,面色萎*,反复感冒,夜尿频繁、每2小时一次,常有腹痛,脾脏肿大平脐,畏寒,饮食可,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数。方药略:因为都是一人一方,一病一方。经过3个月的中药治疗,患者血红蛋白62-75g/L之间,患者承包大棚种蔬菜草莓为生,冬季采摘草莓需凌晨4点起床,给治疗增加了很多难度。之后曾先后用新赛斯平、硫唑嘌呤以及两药联合治疗,疗效不明显。年开始频繁出现深茶色尿,并常伴有乏力、腰痛及莫名腹痛(检查)。.05.27劝说患者行CD55/59流式细胞术检测(流式荧光法)红细胞上CD.8%(参考区间80%),红细胞上CD.8%(参考区间80%),中性粒细胞上CD.2%(参考区间80%),中性粒细胞上CD.7%(参考区间80%)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考虑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此后一直给予中药口服,联合补铁,护肝、美卓乐2-4粒维持治疗,患者稳定血红蛋白85g/L左右之间,很少能升到90g/L,腹胀消失,巨脾基本恢复正常大小,自我感觉良好。分析: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在我国属罕见病,现代医学认为病因是体内PIG-A基因突变,细胞膜锚连蛋白获得性缺乏,引发血管内溶血、血栓形成,并导致脏器损伤。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为激素(长期大量使用副作用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也可能手术不成功);靶向药物抗补体单克隆Eculizumab(依库珠单抗)治疗,没用过,但听说过不便宜。2.从年5月至今近三年,这个病人一直坚持中药门诊治疗,一般情况下2周来一次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如遇重感冒,会按照医嘱要求前来复查,调整药物治疗,并最大程度配合饮食治疗,月治疗费用基本控制在元以内,是医患双方都比较满意的一个案例。
混沌医道
《三坟》记载了伏羲氏在领悟河图洛书后得出宇宙之奥秘的结论“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此后便有了阴阳、四象、八卦以及世间万物。
先秦布医
行医三年,看病不过如此而已;五年后,病不愈者多矣;硕士毕,问题尤多,继续博士,窃喜登顶珠峰,抬头望天,繁星闪烁,苍穹无涯,吾知者甚可怜矣。此后,闭门读书、寂静,等待涅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身心喜悦。
中西结合血液病学硕士
中医内科学呼吸病学博士
擅长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各种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等疑难血液病,以及与血液相关的疑难杂症。
擅长上古中医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以及养生保健。
血液科专家门诊时间:
医院(下沙院区):周二下午、周三下午
医院(湖滨院区):周一上午、周六下午
热点回顾
医生一世/流感岁月
梵医苑/感冒期间的饮食
真爱生命从受精卵开始
您有善良的基因吗?
天道和规矩的力量
天使VS恶魔一生的游戏
命运之谜
生病服药忌口要点
儿童如何远离过敏性鼻炎
梵医苑/美容养颜之七大“补气血”食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