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http://www.kstejiao.com/m/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共话二甲双胍的多效性
百年双胍,历久弥新,作为降糖一线药物的二甲双胍,在百年期间,竟然有诸多惊喜被发现,本次特邀名家与您共话二甲双胍的多效性。
此次名医功夫茶栏目,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医院陈璐璐教授、医院向光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杨雁教授,就百年双胍之多效性展开了讨论。
历经百年,久经考验终成降糖一线治疗药物
1.二甲双胍起源于年,距今年
杨雁教授首先介绍了二甲双胍的起源,作为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基石”药物,二甲双胍来源于一种古老的神奇草药——山羊豆[1-2]。今年距年爱尔兰化学家首次合成二甲双胍以来正好年。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并取名为“Glucophage(噬糖者)”,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格华止,2年后在法国上市,成为首个上市的二甲双胍,年来到中国。目前二甲双胍已成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降糖一线基石治疗药物,其成名之路也是漫漫长路,久经考验。
2.二甲双胍强效降糖,mg/天是最佳兼顾疗效和安全的剂量
陈璐璐教授回想起,年有一个Defronzo教授主导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确定了二甲双胍强效的降糖能力,其可使饮食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达1.8%[4]。随后年发表的Garber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二甲双胍剂量和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关系,用研究数据确定了二甲双胍的最佳有效剂量为mg/d[5]。年开启的UKPDS研究作为糖尿病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其首次证实了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获益,该研究结果震动了内分泌领域,也为二甲双胍奠定了一线治疗地位[6]。在年,二甲双胍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也在DPP研究中得到了证实[7]。
正是由于这些循证证据的支持,年,二甲双胍首次被推荐为一线降糖药物,随后被美国、欧盟以及我国等各大糖尿病相关指南纷纷列入了降糖一线治疗中[8-13]。二甲双胍在指南中的地位逐步稳固。
3.二甲双胍的优异临床表现源于广泛的降糖机制
向光大教授就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进一步与大家分享,其实全球研究者们对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一直保持着高度热情,探索也从未停止,因为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惊喜。首先在年,发现二甲双胍降糖作用的前提是要依赖于胰腺,所以当时二甲双胍被叫做胰岛素增敏剂[14-15]。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年发现其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如骨骼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16]。年正式发现二甲双胍是通过激活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起到的降糖作用[17]。年,又一新机制被发现,二甲双胍可以促进葡萄糖通过粪便排泄[18]。由此可见,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非常广泛且复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独特机制,多效表现,探索更多获益
杨雁教授谈到,二甲双胍进入临床已有65年历史,其降糖疗效获得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自从UKPDS研究后,也有大量研究验证了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其实,对于二甲双胍,科学家们发现,除了降糖外,其多效性作用还有很多。这些多效性作用有抗衰老、抗癌等,同时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均有有益的作用,这些获益均得益于二甲双胍的多靶点效应。
1.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
陈璐璐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二甲双胍有助于改善AD的一篇综述,该综述指出二甲双胍对于AD患者而言或许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可以抑制AD患者中大脑病理变化。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证实了二甲双胍对不同AD患者模型中的淀粉样变性、炎症和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基因异常表达和神经元丢失具有改善和预防作用(图1)。向光大教授也分享了一个发布于年的研究报道,是一个对美国退伍军人数据库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痴呆发生风险[19]。
图1二甲双胍对AD脑中Aβ和NFTs诱导的神经元丢失的影响
2.对抗雾霾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向光大教授表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雾霾愈发严重,它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项动物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明显缩短暴露于PM2.5的小鼠动脉中血栓堵塞的时间,时间缩短到与净化空气中小鼠相接近的水平。二甲双胍可以阻碍线粒体电子链,抑制了活性氧的产生,使得钙释放激活通道(CARC)无法发挥作用,从而阻断了PM诱导的白介素(IL)-6的释放,进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20]。
杨雁教授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分享了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PCOS、NAFLD的有益作用,同时也谈到了二甲双胍神奇的抗衰老、抗癌等潜在获益机制。
3.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下降
众所周知,糖尿病、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可谓是健康界的三大“毒瘤”,那二甲双胍对肿瘤的改善作用如何呢?
陈璐璐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解答,一项荟萃分析观察了T2DM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的所有癌症和特定癌症部位的风险,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所有癌症风险39%,结直肠癌风险下降36%,胰腺癌风险下降62%[21]。同时二甲双胍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有关,研究显示曾经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较从未使用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下降33%[22](图2)。专家们表示,二甲双胍或许是通过AMPK或是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发挥抗肿瘤作用的[23]。
图2曾经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较从未使用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下降33%
4.预防糖尿病
向光大教授提到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还有一类庞大的人群值得注意,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近年来,二甲双胍在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将糖尿病遏止于摇篮中。向教授分享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在研究的3年随访过程中,发现与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二甲双胍+生活方式干预组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达32%(图3)。同时,二甲双胍在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同时可以增加血糖恢复正常的几率[24]。
图3二甲双胍+生活方式干预组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达32%
5.对于其他内分泌疾病具有改善作用
陈璐璐教授进一步分享了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25]。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减小甲状腺结节体积[26]。二甲双胍可以改善PCOS患者月经周期,治疗6个月后,月经正常的妇女比例从42%上升到47%,二甲双胍治疗24个月后,超重和体重正常的PCOS妇女大多数激素水平得到改善[27]。对于孕期女性,应用二甲双胍也具有一定获益,其可以减少非糖尿病孕母体重,降低子痫前期风险[28]。
杨雁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分层(按照性别及青春期分层)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40例青春期前女性、40例青春期女性、40例青春期前男性、40例青春期男性的肥胖儿童,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超重的青春期前儿童体重及胰岛素抵抗[29]。
从未止步,二甲双胍将继续开启新征程
二甲双胍作为T2DM治疗的一线首选用药,贯穿于糖尿病治疗全程。得益于二甲双胍的多效性机制,其在临床治疗中“历久弥新”,在降糖方面,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同时其多效性作用令人惊喜。作为内分泌领域的“常青树”,期待二甲双胍在下一个年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助力更多糖尿病患者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Hadden.JRCollPhysiciansEdinb.;(35):-.
[2].WitterLA.JClinInvest.;(8):-.
[3].付炎等.天然药物化学史话:二甲双胍60年——山羊豆开启的经典降糖药物.中草药,(22):6-15.
[4].DeFronzoRA,etal.NEnglJMed.;(9):-9.
[5].GarberAJ,etal.,AmJMed.Dec;(6):-7.
[6].UKPDSGroup.Lancet,():-65.
[7].NEnglJMed.;:-.
[8].IDF,GlobalGuidelineforT2DM.
[9].NathanDM,etal.DiabetesCare.;29(8):-72.
[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11].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DA),DiabetesCare;Januaryvol.31no.Supplement1S12-S54.
[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1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14].CliffordJBailey,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5].()TreatmentofdiabetesmellituswithNN-dimethildiguanide.LaMedecinenFrance.-.
[16].OHother-Nielsen,etal.ActaEndocrinol(Copenh).Mar;(3)-65.
[17].KimberlyAC,etal.DiabetesMetabSyndrObes,;24(7):‐.
[18].YasukoMorita,etal.DiabetesCare.Aug;43(8)-.
[19].Neurology.Oct31;89(18):-.
[20].CellMetab.Oct11.pii:S-(18)-2.
[21].Oncologist.Jun;17(6):–.
[22].DiabetesCare.Apr;41(4):e42-e43.
[23].MolCell.Aug16;71(4):-.e7.
[24].DiabetesCare.Dec;40(12):-.
[25].BratislLekListy.;(8):-5.
[26].MedPrincPract.;25(3):-6.
[27].JClinEndocrinolMetab.Mar1;(3):-.
[28].NEnglJMed.Feb4;(5):-43.
[29].Pediatrics.;(1):e4285.
-End-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